教育学院“三下乡”重点团队系列报道(十七): 风云气象抵社区,科学甘霖润童梦
|
发布时间:2025-07-12 浏览次数:10 |
7月4日下午,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肥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合肥大学教育学院“薪火传乡韵,师苑‘育’童心”志愿服务队特邀肥西县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陈梦语和肥西县气象局工程师江景,为社区学生们带来一场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为主题的气象知识科普课,带领学生们走进奇妙的气象世界。 古今对话:从“借东风”看气象智慧传承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里,藏着古人最早的‘天气预报’智慧!”活动伊始,江景老师以经典历史典故切入,迅速拉近学生与气象科学的距离。她介绍道,古代虽无精密仪器,却已形成一套基于经验的预测体系:占卜观象、黄历指引、谚语总结,都是古人探索天气的智慧结晶;“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类谚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当讲到古人如何通过观测风向、云状来指导生产生活时,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这份好奇正源于对传统文化与科学之间关联的探寻。 科技赋能:揭秘现代天气预报“诞生记” 为直观展现气象科技的发展,江景老师播放我国气象立体观测系统纪录片。从北斗卫星太空监测云层运动,到地面雷达实时扫描降水系统,从高空观测站采集垂直气象数据,再到国家气象中心超级计算机生成精细化天气图,一幕幕画面让学生们惊叹不已。 “现代天气预报是‘观测—收集—分析—会商—发布’的系统工程。”江景老师结合动画演示详解:我国已建成天基、地基、空基一体化观测网,覆盖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的全维度监测;海量数据经超级计算机运算后,由预报员通过天气学、数值预报等多种方法会商研判,最终通过微信、电视、96121热线等10余种渠道精准发布。这段讲解让学生们明白,日常获取的天气预报背后,是尖端科技与专业团队的协同支撑。 实战演练:本土化防灾知识“沉浸式”教学 针对肥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汛期暴雨频发等气候特点,江景老师重点开展了灾害防御实战教学。她用彩色图表清晰标注:“我县暴雨集中在5-8月,6-7月为高峰期,黄山地区是全省暴雨中心。” 在“暴雨避险模拟”环节,江景老师展示窨井漩涡示意图:“积水处若有旋转的垃圾杂物,极可能是无盖窨井,务必绕行。居家时要提前准备挡水板,及时关闭煤气和电源。”这一贴近生活的提示,让学生们频频点头。 高温防御教学中,江景老师结合预警信号分级讲解:“35℃以上为高温,37℃以上称酷暑。”她通过“穿衣选择”“饮水搭配”“时段规避”等互动游戏,让学生们轻松掌握“穿透气衣物、饮淡盐水、避开10-16时高温时段”等防暑要点。 成果固化:防御口诀让知识“入脑入心” 活动尾声,江景老师将核心防御要点编成口诀:“暴雨避积洼,高温慎外出,大风护门窗,预警常关注。”学生们齐声诵读,在朗朗声中强化记忆。社区学生在回顾这堂课时说道:“现在看到预警信号,我不仅能看懂,还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和家人了!” 这场气象科普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播种。当一颗颗对气象科学充满好奇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一个个家庭因孩子的科普收获而筑牢防灾防线,便能汇聚成全社会抵御气象风险的坚实力量。这既为基层治理注入科学动能,也为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培育深厚土壤,让“早预警、早行动”的理念真正融入生活,守护每一个平凡日子的安稳与祥和。(教育学院撰稿:张慧 一审:张弦乐 二审:符琳 三审:王迅) |